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重庆市坚持“强教必先强师” 切实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3-12-25浏览次数:11

2023-12-25 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简报〔2023〕第63期

  重庆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一体构建厚师德、优培养、强发展、建平台、重保障、促协同的教师工作体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注重统筹推进,完善教师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制度文件,细化40余条具体任务举措。完善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市委教育领导小组牵头,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学校积极参与的教师工作格局,着力推动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区县政府教育履职评价的重点内容,将评价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细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责任。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足额保障教育经费,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不断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努力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强化思想引领,涵养培育高尚师德。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全过程,开展“践行教育家精神先锋行动”,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推进教育家精神入脑入心。出台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政治建设思政铸魂行动、规则立德固本强基行动、专项整治清朗净化行动、关键群体教育提升行动、以案明纪警钟长鸣行动、榜样引领典型赋能行动等六大行动,确保师德学习教育全覆盖、有成效。注重师德养成,结合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陶行知纪念馆等3个市级师德师风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全市教师沉浸式参观学习,深入开展交流研讨,不断提升教师师德素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铸魂者先铸其魂。加强师德考核,探索教师师德考核第三方评价,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招聘引进、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人才项目申报等“第一标准”,进一步树牢教师师德意识。加大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力度,建立“渝见好老师”宣传专栏,定期选树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发布《我们》《扬帆,起航》等教师题材优秀文艺作品,不断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做强师范教育,夯实师资培养源头。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在培养层次、学科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科学配置教师教育资源。优化师范生培养结构,推动高水平非师范院校设立教师教育学院,支持重庆大学等高校增设教育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持西南大学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进一步扩大教育硕士、博士培养规模。拓宽师范生选拔渠道,探索实施师范生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学生入校后二次选拔机制,引导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开展师范生定向培养,实施地方优师计划、学前教育师范生公费培养计划、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等,实行公费师范生本科提前批录取,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将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生均综合定额提高到其他专业的1.3倍,为师范生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优化培训体系,助力教师职业发展。构建“国培做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县保全员、校本重教研”四级联动互补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新入职教师—成熟型教师—区县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名师—市级学科带头人—教育家型教师”七级递进成长引领通道,年均投入1亿余元经费,每年培训各级各类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3万余人次,努力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全覆盖。建立市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推进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与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估院协同联动,并组建13个高水平区县教师发展机构,增强对教师培训的指导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配齐配强教师研训队伍,明确各区县按照不低于本区县专任教师总数的1%核定教师发展机构编制,在全市遴选一批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进入教师培训专家团队,实行培训专家库动态调整机制,通过需求调研、培训视导、项目带动、课程开发等,进一步提升教师培训的精准性、科学性。探索教师自主选学模式,通过整合线上教育资源,提供全过程、伴随式数据采集、分析和总结等方式,全面掌握和评估教师研学情况,为教师个性化、常态化、终身化学习提供支持。

  健全投入机制,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健全市、区(县)两级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长效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的联动机制,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水平实行综合统筹。优化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将教育教学工作量和工作绩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加大课时量和教学实绩在考核评价和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推动学校绩效分配向班主任、一线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出台《重庆市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单列班主任岗位津贴及寄宿学生管理、中小学延时服务补助等绩效,定向考核发放。加强乡村学校教师支持保障,对新录(聘)用到乡村学校的高校毕业生高定2级薪级工资,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11个区县乡村教师享受最高415元/月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8.5万名乡村教师平均享受380元/月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打造“愉悦·惠教师”应用平台,印发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细化27条具体举措,将教师减负纳入市委督查重要内容,努力让教师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安心从教。

  深化区域协同,促进师资优质均衡。构建以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为统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前教育联盟、成渝地区小学教育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等3大联盟为纽带,“万开云梁”“石忠丰”“津铜合”“黔彭武”等4大研修共同体为支撑,江北区、合川区、石柱县等3个创新试验区为示范,20所基层学校示范校为样板,30所研训机构构成的协同创新体系,不断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开展联赛联研、名师结对、“一对一”帮扶、互访互学、资源共建五大协同行动,探索“同步立项、联合组班、跨域研修、协同监管、一体评价”的协同发展模式,有效推动川渝两地教师交流互鉴、共同提高。立足市域特点,按照“区域相邻、需求相近、机构相通、资源相联”的思路,构建高校领衔、区县协同、片区参与、(中小)学校跟进的协同发展模式。近三年来,累计投入经费1650万元,吸纳高校、区县、中小学校、教师参与片区研修共同体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